June 15, 2015

Day

Reading is the Key 阅读是关键

培养阅读能力是当今菲华文教育的中心任务 问题的提出 当前占菲律宾人口约百分之二的华族,其母语必然只通用于极狭隘的小圈子里。而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更令当今绝大部分华裔从小就无意识地把居住地的方言或英语当成第一语言来使用,母语反而被冷落;即使少数能说母语的小孩,方言和英语一般也会说,而且经常是说起来比说母语还要顺当。华社人士往往把这个现象归咎于华族家长,抱怨他们‘数典忘祖’,不好好督促儿女,耽误了三岁以前孩童学母语的黄金时段。但事实是,在当今菲华社会,这样的家长恰恰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华族人士何尝不愿意听到自己子女都能说流利的母语,又何尝不懂得学语言要从娃娃学起的道理。那么,是什么原因会令他们屡屡不由自己地‘明知故犯’,迁就孩子与他们说方言或英语呢?这绝不是爱不爱自己民族语言的问题,华族家长们也不必为儿女说不好母语而自责(但遗憾是必定有的)。因为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那无情的客观环境,是那压倒一切的客观环境才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说母语这件事情上难以‘心想事成’,事事如意。 四十年来菲华社会有这么个堪虑的现象,即绝大多数在菲华校度过十年寒窗的学子在离校的那一刻,能说的就是‘你好’、‘谢谢’、‘再见’这么可怜的十几句华语。更甚者,离校若干年后,能说的就剩寥寥几句了。在更多的情况下,干脆连‘你好’也懒得说了,改成较顺口的‘How are you, Si(师的闽南音)?’! 碰到这样看似与孩子的家长无大关联的现象,菲华人士除了唉声叹气,很多就把责任推到华校和华文教师身上。‘误人子弟’这个罪名又有哪个教育工作者能担当得起呢?但是,像那些背负‘数典忘祖’黑锅的家长一样,广大菲华教育工作者都有种莫名的力不从心和爱莫能助的感叹。是什么力量从中作祟呢?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菲华社会和菲华教育界。要是说环境变迁导致华语交际圈的缩小是菲华教育式微的首要原因;但另方面,十年的中小学华文教育也不算短,两者相抵,学习者经过十年华文教育的熏陶该不啻是这么个结局吧?应当看到,菲华教育四十年来的走下坡是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显然,产生这样个结局主要原因不在于个别华校的方针政策出现了偏差,甚至一两个地区的华校集体出现了失误,也不是教师队伍出了问题,更不能在学习者当中找出原因。这个问题已超出了微观的范畴,它是带有全局性质的宏观上的严重失策。产生这样个结局的原因主要是当时菲华教育界无视四十年来发生在菲律宾华族社会的质变,以及反应在当时‘侨校’里学习对象认识上和心理上的微妙变化,而依然不自觉地把菲律宾华文教育定位为原来的华侨教育。恰恰是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定位陷入误区阻碍了绝大多数华文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并终于导致了菲律宾华教水平在上世纪末掉到谷底。 目前,在一百多所菲华校中施行的华文教育,无论在规模、模式、手段、目的、教材各方面,都具备着正规、系统、连贯等特点。菲律宾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十个等级的教育体系在华文教学上也适用。学习者除了每天上教育部指定的课程外,一般华校还额外开两个小时的华文课。如果再加上三年的学龄前教育,在菲华校念书的学习者前后受过十三年的正规华文教育。若按一学年40周,每周上10小时华文课计算,一个学习者可接受5200小时的正规华文教育。如果一个孩子平均两周(相当於20小时)学会一个句型(是的,两周一个句型!而‘你好。’就算是一个了),十三年下来就可能学会260个句型。这个数字超过了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委托中国语言文化学校编写的,由暨南大学出版的,专为海外华侨、华人学生学习汉语编写的《汉语》(十二册)包含的200左右个句型。值得一提的是,《汉语》的这些句型包含了汉语中的全部基本句型!换句话说,一个孩子若学会应用这些句型,就意味着他能用华语与别人进行有效交际。再则,如果一个孩子平均一天只要学会两个汉字,到他十六岁生日的那一天,他就不难掌握2080个汉字。对孩子来说,中国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统计中覆盖中国国内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80%的581个最常用汉字、中国政府公布的常用汉语1500 高频词语就不在话下了。而掌握了这581个汉字或1500个高频词语是学习者进行交际和大量阅读的台阶,是想在华文天地里自由遨游的关键所在。 问题的起因 ‘两周一句’、‘一天两字’,这是孩子绝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然而四十年来的事实却与此大相径庭,相去甚远。这又是为何呢?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得从菲律宾华文教育四十年来陷进的两个误区谈起。 菲律宾正规华文教育的诞生是以1899年第一所华侨学校‘大清中西学堂’的创办为标志的。这种在法理上受政府准许的由外籍人士(华侨)办学一直持续到1976年所谓的‘侨校菲化法案’生效后才告终。华侨学校由此摇身一变成了华人学校。只可惜这个转变并没有带动华校有意识地去适应新一代华裔学习者的心理和思想特征,从而适当地调整办学原则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转变后的华校,其灵魂是华族,然而其躯体仍然是华侨。这种貌合神离更反映在教科书内容的不合理性。包括1976年之后的教科书,形式上仍沿用了第一语言的编写模式,内容上偏重于适合中国儿童心理特征的文化教育。这些对中华文化毫无感性认识的华裔,学的大多是陌生又遥远的类似史可法、岳飞,甚至陈英士的故事。当时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师必然是满堂灌;而坐在毫无互动可言的课堂环境裏的学生几乎没有开口练习说华语的机会。他们不仅丧失了学说母语的条件,更让人痛心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严重脱离实际,学生中普遍产生厌学华文的倾向。菲华教育陷入的这第一个误区,其后果严重到差点把整个华文教育大厦掀倒。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针对菲华教学体制和模式滞后而导致菲华教育式微的严峻形势,以‘菲律宾华教中心’为核心的教育界有识之士带头呼吁合理设置课程,主张华语教学应走第二语言教学的路子,主动重编教材,着手改革课堂教学。经过华教中心多年大力进行华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大举开办讲习会,积极组织教师到中国进修等途径,给深陷困境的菲华教育事业吹来了一股春风,给业内人士认清了误区,并看到了走出误区的希望。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提出并付诸实践,使几乎身处绝境的菲华教育事业工作者意识到有必要克服传统的满堂灌模式,菲华教育事业出现了复兴的可能。然而,恰恰在这个重整旗鼓的节骨眼上,由于普遍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误解,往往把第二语言教学绝对化为‘说话课教学’、‘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优先培养学生口头交际技能’等等,把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以及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混淆起来。核心指导思想出现的严重偏差,使菲律宾华教失去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再度陷入无可适从、停滞不前的困境。菲华教陷入了第二个误区。 问题的解答 处于四面楚歌(英语和方言)的华社,在学校里采用第二语言教学法以让华族(在很多地区还包括非华裔)子女学好母(华)语,实践证明这不仅是可行,而且是现今条件下唯一明智有效的方法。但是,要是在第二语言教学法与华语说话技能之间划上等号,这就要陷入把方法和目标混淆的误区。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第二语言在菲律宾很多华校也已经推行了十几年了,华文教育走下坡的趋势确实有所减缓,个别华校甚至出现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华校本身华语语言环境也很脆弱,中学毕业生说的华语依然是非常肤浅,缺乏深度;毫无阅读技能可言的势头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这就是陷入第二个误区的必然后果。为什么采用了第二语言教学法,学生听说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而最终还是会出现口头交际技能不理想的结果呢?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出现了问题吗?不是。问题在于普遍的菲华教育工作者只把华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会话练习,或者沿用菲华传统教育体系里最常见的死背问答题等等,而忽视了阅读技能的培养。总体上,菲华教的总体之所以一直徘徊在‘低水平办学’的怪圈,关键是没能让学习者真正掌握好阅读技能。是受阅读技能薄弱的牵制,菲华教育界至今才依然没能实现让绝大多数本地学习者用华语进行有效口头交际的愿望。 第二语言教学法回答了在华文课堂上用什么方法使课堂教学活动更为有效。第二语言教学法却无法回答什么是菲律宾华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回答不了什么是当前菲华教育的中心任务。因为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取决于菲律宾华族的社会特征和客观现状。当今的菲律宾华族有哪些特征呢?概括起来有如下主要特征:一,其人数非常少,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二,相对独立的小社团林立;三,维持着较完整的华族中小学教育体系;四,除了象征性地庆祝祖籍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上已融入于主流社会。上列的特征很清楚地显示出菲华教育工作所面对的不利因素和拥有的有利条件。若与号称除中国之外,华文教育办得最好的马来西亚相比较,更彰显菲律宾华族在语言环境这方面的劣势,以及从事菲华文教育工作的艰辛;但最重要的是以下数据表明菲律宾华教要走的路子一定跟马来西亚华教大为不同: 马华人口占马来西亚人口的25%,约560万人(大多为马来西亚国籍)。而菲华人占菲律宾人口的2%,少于200万人。马来西亚华校有1283所,学生总数70万人,教师人数3.3万人。菲律宾华校有100多所,生数8万人,教师人数2500人。(2004年统计)尽管马来西亚政府对独立中学(华校)百般歧视,但从以下数据可看出独中有迅猛发展的趋势:1976年生数3.3万,1982年4.4万,1992年5.8万。二十年间生数反升2万多。前十年增长26.7%,后十年增长30.8%。1988年,马来西亚南方学院的创建,标志着大马华族的教育事业开始迈开了新的纪元,是华文教育的转折点。完善了华文教育体系,并为独立中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师资保证。1995年,马来西亚政府在国民型小学(媒介语为马来语和英语)开设2268个华语班,生数10万人。国民小学(媒介语为马来语)则开设6226个华语班,生数19万人。1997年,马来西亚教育部批准南方学院开办中文系,为独中学生升学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9年,韩江学院成立。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增加了独立中学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出路。 同是在海外办华文教育,但因为菲马两国的华人所处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两国的华文教育事业在体制、组织和目标必然有很大的不同。大马华族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客观现实,加上该国华文基础教育雄厚的硬件和人力资源,使马来西亚华教完全有条件在中小学和幼儿阶段采用第一语言教学法,当然也不排除采用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可能性(尤其在国民小学和国民型小学)。因此,处于有利地位的马来西亚华教,客观上其办学目标可以有三种选择:1.只培养学习者口头交际能力即可(而绝不会出现类似菲律宾‘寥寥几句’的情况);2.只培养学习者阅读能力即可(因为马来西亚存在着有利于华族的语言环境,能阅读的人必定都有口头交际能力);3.两者兼备。无论选择哪一个目标,都足以让马来西亚华语学习者具备有效的口头交际技能。反观菲律宾的现状,想达到相当於马来西亚目前的华教水平,客观上已不允许菲华教工作者有选择余地,唯一的途径就是要透过培养学习者的阅读技能,来达到掌握好口头交际技能这个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会话是处于从属地位,它会随着阅读技能的提高而趋于熟练。一般看来培养有效的华语交际技能要比培养华语阅读技能似乎容易些,其实这也不尽然。在像菲律宾这样华语语言环境薄弱的条件下,培养阅读技能其实要比培养有效的口头交际技能容易些。当然,强调阅读技能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略华语会话练习。会话课是华文教育的一个基础性科目,也是为将来能够进行有效的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做准备的,必须与其他技能同步进行。但会话课毕竟不等同于有效的口头交际。在它们之间还有一个需要逾越的鸿沟,而越过这个鸿沟的桥梁就是阅读。可以这么说,在华语语言环境薄弱的大环境下,阅读应该是当前菲律宾华文教育的重点,培养华文学习者的阅读技能是当前菲律宾华文教育的中心任务,华文学校应当切实做到围绕着阅读这个中心任务来设计听力、会话和写作三门课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方案。
Read More